环球微资讯!柏拉图的代表作《理想国》,谈到的正义,到底是什么

2023-06-30 17:40:12     来源:个人图书馆-小播读书

什么是正义?这是看起来简单,但实际上很复杂的概念。

接下来我们会结合柏拉图的代表作《理想国》来谈谈什么是正义。

这本书可能很多人都听过,罗翔老师也经常讲到这本书。


(资料图)

这本书是西方哲学史上最为重要的著作之一,甚至它的影响力远远超出了今天我们所理解的哲学的范畴。

对今天西方的政治、伦理、美学、教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本书的书名叫“理想国”,其实“理想国”这个名字是后人给的。

这本书原名是《国家篇》,柏拉图的著作都分为不同的“篇”。

比如《申辩篇》《智者篇》《政治篇》《法律篇》《蒂迈欧篇》等等,这这一篇称之为“国家篇”,主要讨论的是理想的国家政体和社会制度。

那什么样的社会制度是合理的?

答案是:正义。

2000多年后,西方著名的政治哲学家罗尔斯在《正义论》中说:“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如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

所以,如何构建一个好的社会制度和政治体制,正义是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

一个好的国家政体,就应该是符合正义的政体,这个结论看起来简单,但得出结果结论的过程并不简单。

因为,正义到底是什么?

这是一个看起来简单,但实际上非常复杂的问题。

在展开《理想国》的内容之前,我们先来看看我国古代是如何讨论正义的?

关于“正义”问题讨论最多的可能是我国古代思想家荀子。

荀子说:“不学问,无正义,以富利为隆,是俗人者也。”

一个不学不问,不讲正义,以获得财富私利为最高目的的人,这种人就是庸俗的人。

荀子说:“正利而为谓之事,正义而为谓之行。” 为了利益去做事称之为事业,为了正义去做事称之为德行。

荀子还说:“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chǎn yú]也;正义直指,举人之过,非毁疵[ cī]也;言己之光美,拟于舜、禹,参于天地,非夸诞也。”

荀子意思是说,君子尊崇别人的道德,弘扬他人的美德,这不是谄媚。匡正正义,勇于指出他人的过失,这不是毁谤。说起自己的道德高尚,能够和舜、禹相相比,和天地相并列,这不是过分夸大。

在荀子这里,正义有三个内涵。

首先,正义是一种君子人格,是否拥有正义,是区分俗人和君子的关键。

其次,正义和过失是相对的概念,正义代表着做正确的事。

最后,正义和正利是相对的概念,一个追求利益,一个追求德行。正利是合乎理性和利益的,而正义是合乎道德和德行的。

总之,在荀子看来,正义是一种高贵的人格品质,正义是一种实践,正义也是一种德行。

荀子强调“正义”,其核心是“义”,在我国古代思想中“义”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义”有道义、正义的意思,也有公平、公正、正确的意思,而且是在实践中所展现出的一种德行。

孟子说:“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

做正义的事就是我们应该走的正路。那“义”是从哪里来的呢?

在孟子看来“义”是源自于人天然的道德直觉,这就是孟子的“四端说”,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羞恶之心是“义”这种德行的发端,什么是羞恶之心?

就是我们做了不义的事情,做了错事,我们会本能地感到羞愧。

你观察小朋友就知道的了,当小朋友意识到自己犯错了,他会表现出有点羞愧,这就是“羞恶之心,义之端也”,羞恶之心就是“义”这种道德品质的来源。

孟子认为,它是一种天然的道德直觉,它和人有恻隐之心,同情心是一样的,人都有羞恶之心,做了不仁不义的事情,都会本能地觉得羞愧。这是在儒家思想家孟子和荀子关于“正义”的讨论。

总之,在儒家思想中,“正义”的核心是“义”,而“义”有丰富的内涵,比如道义、公平、正义、公正、正确等内涵。

而“义”是源自人的天然的道德直觉,但是在孟子和荀子的“正义观”中,有一个基本的假设,那就是每个人都有善良和仁爱之情。

而西方哲学中,对于“正义”的讨论,则去掉了这个假设。

典型的就是政治哲学家罗尔斯的“正义论”,罗尔斯的“正义观”中,加入了“平等和自由”的内涵,同时去掉人人都具有“仁爱和善良”的本能这个至关重要的前提。

在《正义论》这本书中,罗尔斯采用了著名的“无知之幕”的思想实验,论证了他所提出的“正义”的两条原则。

罗尔斯认为,“无知之幕+相互冷淡”的假设要胜过“仁爱+知识”的假设。

正如孟子认为,人都有善良仁爱的本性,所以能发端出“仁义礼智”的四种道德品质。

但是罗尔斯去掉了这个假设,他认为“无知之幕”的假设更加简洁合理,因为无知之幕是一种弱条件的假设,而仁爱和善良本身其实就已经假设了道德是存在的。

同时这样的假设条件和要求也太高了,所以罗尔斯用“无知之幕”的思想实验去掉或者弱化了这种强假设。

这其实也是东西方伦理道德观念的典型区别。

西方比较强调理性的道德观,而我们更强调基于本能的道德观。

在罗尔斯的《正义论》中,罗尔斯提出了关于正义的两个关键原则。

第一条是平等的自由原则,即每个人应该在社会中享有平等的自由权利。

第二条原则包括差别原则与机会平等原则。

差别原则要求在进行分配的时候,如果不得不产生某种不平等的话,这种不平等应该有利于境遇最差的人们的最大利益。

就是说,利益分配应该像处于不利地位的人们倾斜。

机会平等原则要求将机会平等的原则应用于社会经济的不平等,使具有同等能力、技术与动机的人们享有平等的获得职位的机会。

罗尔斯50多万字的《正义论》主要围绕这两条原则展开,可见“正义”并不是一个容易认识的概念。

“正义”是很多哲学家都关注的哲学话题,在西方哲学中,正义在不同哲学家那里常常有截然不同内涵。

黑格尔认为:理性即正义。

现实的正义不过是理性的正义的自我实现,正义的现实性存在于正义的必然性中。

而康德在“正义”中加入了理性和自由的内涵,康德认为,正义不同于一般的道德原则。

因为一般的道德原则仅仅决定个人的意志的内在根据,而正义的原则应该调节或者规范不同人们根据他们的自由意志的选择之间的关系。

康德认为,正义的原则是:根据一条普遍的法则,你们应该以这种方式外在地行为,即你的意志的、自由的行动应该能够与其他人的正义自由相并存。

在康德看来,正义不同于一般的个人道德,而是一种社会伦理,正义的原则在于调节和规范不同的人外在的自由的关系,并且让他们的自由行为能够与他人相并存,或者说相一致。

如果用孔子的话说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心所欲不逾矩”,在不妨碍他人自由的前提下,同时做出正确的事。

和黑格尔和康德不同,还有很多哲学家赋予了“正义”以更丰富的内涵,比如权力、利益、幸福等等内涵。

哲学家帕斯卡说,没有权力的正义是无力的,没有正义的权力就是暴政。

没有权力的正义会遭到否定,冒犯者会层出不穷,没有正义的权力是邪恶的。

所以,我们必须联合正义与权力,使权力变得正义,或者让正义拥有权力。

“正义”的概念也是尼采哲学的核心,尼采认为,正义的首先并不是强权,而是权力与权力之间的匹配程度。

正义就是以几乎相同的权力状况为前提的补偿与交换。

尼采还区分了不同的正义,动物的正义,人的正义和超人的正义。

尼采认为,人就其本质而言是不正义的,人能够实现的最高正义是“让相同者相同,让不相同者不相同”。

只有超越人,克服人的个体性、自私性和有限性,才能够真正实现正义。

总之,正义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正义看起来很简单,就是做正确的事情,但正义一点都不简单,因为关于“正确”有非常多的向度和视角,正确的标准是什么,正确就等于好吗,是一个人的好,还是所有人的好,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所以,正义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并不简单。

小播哲学·认知进化营

新栏目已开启,欢迎你加入

点击上方名片扫描进群

关键词:

明星

电影